特朗普日前下令,预计于4月初开始对贸易逆差国的商品征收关税,并给这些国家起了个宣传用的名字“dirty 15”。
这十五个国家和地区为:
- 中国
- 欧盟
- 墨西哥
- 越南
- 台湾
- 日本
- 韩国
- 加拿大
- 印度
- 泰国
- 瑞士
- 马来西亚
- 印度尼西亚
- 柬埔寨
- 南非
但这并不代表这十五个国家以外的国家的商品不会被征收关税,可能只是比较少而已。
关于特朗普政府计划对中国等15个国家加征关税的消息,目前各方反应呈现复杂态势,既有强硬表态,也有呼吁克制的声音。以下是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反应梳理:
1. 中国:强硬警告与反制准备
- 官方回应:中国商务部明确表示,若美方单边加征关税,中方将采取必要反制措施,坚决维护自身权益。这与贸易战以来中国官方的表态一脉相承,随着贸易战进行的愈久,中国的信心愈强。抛弃幻想,正在斗争,是中国目前对美国的态度底色。
- 经济层面:市场分析认为,中国可能通过扩大对其他区域(如东盟、非洲)的出口,或加速推进“双循环”战略降低冲击。鉴于中国供应链的稀缺性和不可替代性,绝大部分的关税成本将会由美国消费者承担。
2. 欧盟:联合盟友施压与WTO诉讼
- 表态: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称,若美国实施关税,欧盟将考虑向WTO提起诉讼,并可能对美国商品(如农产品、汽车)加征报复性关税。
- 内部协调:德国等依赖对华贸易的国家私下表达担忧,但法国等国家支持对美“强硬回应”。
- 鉴于俄乌战争以来,欧洲对美国的依赖越来越深,欧洲很难对美国实行有效的反制,部分欧洲制造业可能出现萎缩甚至向美国转移的。
3. 墨西哥:强硬回击与北美自贸协定谈判
- 直接反应:墨西哥经济部长表示,若美国加征关税,墨方将不排除对美进口商品(如农产品、能源设备)加征对等关税。
- 谈判筹码:墨西哥对美国没有抵抗力。其政府可能需要配合特朗普打击毒贩的行动,并给予美国大企业更多的让利(如土地、税收和特别经营权),才能在美国大公司的配合下,一起游说特朗普降低部分关税。
4. 越南、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多边机制与产业转移
- 越南:总理范明政召见美国大使抗议,强调越南“反对单边制裁”,并计划通过东盟平台协调应对;同时加速吸引外资以分散产业链风险。
- 马来西亚:国际贸易与工业部称,若关税生效,马方将优先推动与东盟其他成员国及印度的贸易合作。
- 中美贸易战中,东南亚各国一般被认为是受益者,因为有大量来自中国的工厂迁徙到了当地,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和地价飙升。特朗普关税将会延宕这一进程。所以东南亚各国必然反对,但也只能表态,无法反制。
5. 中国台湾地区:谨慎应对与民间焦虑
- 官方立场:台湾地区经济部门称“密切关注事态发展”,但避免公开批评美国;台当局同时呼吁企业“分散市场风险”。
- 产业影响:电子元件、半导体等对美出口依赖较高的行业担忧订单下滑,部分企业考虑在东南亚设厂规避风险。
- 受到赖清德团队台独政治的影响,台湾只能对美国逆来顺受。目前最大的悬念在于以台积电为代表的台湾半导体业将以什么样的速度迁移到美国,台积电还有多久变成美积电。鉴于中美科技战中半导体产业的核心作用,特朗普恐怕会以最快的速度将半导体业剥离出台湾,迁往美国。
6. 加拿大:双重立场与利益权衡
- 加拿大:加拿大的新总理还在与特朗普的“蜜月期”中,难听的话目前主要是万斯在讲,但这并不代表特朗普放过了加拿大,他只是给新谈判对手几颗糖吃。加拿大的自我定位高于墨西哥,不会那么容易屈服,但正如特朗普对乌克兰说过的那样“你没有牌”。最后的结局大概率就是部分产业迁往美国,加拿大的政治人物通过其他方式在国内找回一点面子就罢了。
7. 日本、韩国:观望与私下斡旋
- 日本:经济产业省呼吁“冷静应对”,但暗示可能通过美日同盟渠道与美方协商。
- 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称“将评估具体影响后再做决定”,同时加快与美国在半导体、电池等领域的合作谈判。
- 作为美国盟国体系里地位最低的国家,日韩完全无法反制美国的关税,除非出卖其他的更大的国家利益。两国最有可能的办法是想办法内部消化这些关税冲击。日韩的汽车和半导体可能会萎缩或迁往美国。
8. 发展中国家:分化反应
- 印度:商工部称“反对贸易霸权”,但近期正与美国商谈降低关税壁垒以扩大农产品出口。
- 南非:非洲大陆自贸区(AfCFTA)秘书长呼吁成员国联合申诉,避免成为“大国博弈牺牲品”。
- 对于这些布林肯所谓“菜单上的”国家,只能被动接受这一关税,不过好在小国出口的体量小,只要经营得当,还是能在世界上其他地区找到市场。
总结与展望
目前各国反应呈现“强硬表态为主、实际行动谨慎”的特点,多数国家仍在观望美国具体政策细节。若美国最终落实关税,可能触发以下连锁反应:
- 多边贸易体系承压:目前美国特立独行的关税提高可能演变成全球范围的关税大战;
- 供应链进一步重组:原来中美贸易战中的出现的“中国+1”布局会进一步演变为世界范围的“中国+美国+1″格局。如果各国纷纷加入关税战,国际供应链会彻底破碎。
- 通胀压力传导:美国进口成本上升将加剧国内物价上涨。
- 世界经济循环异化:此前的世界经济循环是: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通过金融和科技优势,获取了全球每年产出的新财富中的大部分,这些财富相对集中,制造了一个庞大且重要的消费市场,这个市场养活着发展中国家的各种产业。这些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获取的财富又被发达国家在金融和科技上的优势拿走,如此这般不断循环。一旦关税大战导致贸易体系破碎,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将失去发达国家市场,而发达国家同时也将失去从发展中国家获利的机会。这个正常循环的断裂将是中小国家的超级噩梦,但是特朗普的美国却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从发展中国家手中继续夺取财富以确保自己的存续,例如目前正在讨论的“百年债券”,例如乌克兰的矿山,例如台积电。如此这般,当全世界“饿殍满地”,美国仍然可以保持基本的温饱,并可以在“灾后”,从容地“拯救世界”。对此,中国将会如何应对?温州的做法也许可以让我们一窥神机,由官方带领,将落后产能转移到东南亚,对冲一部分美国关税冲击,还能开拓当地市场。同时利用产能转移后空出来的资源发展半导体等高端制造业。在发达国家消费市场萎缩或关闭大门之后,以亚非市场为依托,度过寒冬。凛冬之后,看中美谁能第一个站起来“拯救世界”。究竟是在雪灾中掠夺灾民财富的人会赢呢?还是在雪灾中收容灾民的人会赢呢?